传奇落幕,再无江湖 | 为何我们会怀念金庸?
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
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
金庸逝世,令我伤感:
传奇落幕,再无江湖。
就像我大学好兄弟发的朋友圈:
少年时,读金庸到伤心处,失声落泪;
青年时,读李敖到兴高处,笑不合拢;
半年内,两大师相继离去,
此后余生,又为何而哭为何而笑?
没有偶像的黄昏,
只剩下了踽踽独行的自己。
01
但从前,我是不读武侠的,觉得那是浪费时间!高中时黄日华版《天龙八部》刚出,大家疯狂追剧,顺便掀起重温金庸的旧梦,我都没有看过。但直到大四毕业前夕,心浮气躁,一时兴起,把金庸、古龙的小说全部搬回来,花了几个通宵,全部读完了!
然后,心里豁然,学校招聘一个都不去参加,像乔峰转身往漠北外一般,直接回成都再说:英雄不该为自己设定未来,何必瞻前顾后,你又不是段王爷。
就是现在,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,或者遇到了一些超级的难题时,就会把古龙的小说翻出来读一遍:叶开、阿飞、沈浪,甚至是一瘸一拐的傅红雪都能给我一丝安慰和力量。
古来英雄都寂寥,有一个伟大目标的人,有一颗热爱生命的灵魂,是可以对现实处境、遭遇、困难不以为意,安之若素。
02
这就是武侠,这也是文学:文学的魅力是构筑一个世界,来抵御现实世界的不完美——既是逃避又是寄托,既是希望又是挣扎,既是安慰也是追逐。
给平凡的世人以希望,以安慰,以力量!就像《平凡的世界》给我们的上一代人无数的安慰与勇气,金庸、古龙们的武侠小说,也是如此:当货车的司机,当失恋的青年,当收摊的鞋匠,当疲惫的白领,都在为乔峰的际遇感慨、感叹、感伤时,这跟当年的无数普通的英国人为狄更斯而疯狂,又有什么区别?
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只有少数人评论的大学,就像法律从来不应该必须有人解释才能懂一样。只是,从前我不理解的文学,如今即使理解了,也开始惆怅了:
古龙1985年逝世,梁羽生2009年逝世,黄易去年去世,而今金庸一去,那一代的武侠再无他人,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。
怜我世人,忧患实多!下一个时代,在忧患实多的时候,又会是什么来安慰世人躁动的灵魂?
03
为什么大家会对金庸的小说如此入迷呢?这也是我一直好奇的地方,第一是他小说自身的魅力,第二其实击中了一个时代的不安:时代的新旧更替,带来了混乱,而混乱之中,最严重的就是信义的缺失。
虽然在60年代、70年代,都有很多人追逐武侠,但是到了80年代,金庸武侠才像一股浪潮,席卷全国。为何?80年代是一个标准的混乱年代,经济复苏,法律未彰,腐败横行,机会虽然越来越多,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更加难以琢磨与评价。
人与人,人与政府,都面临一个危机:信任危机!而金庸的江湖里,就是一个混乱的世界,弱肉强食,但偶尔天降奇缘,虽混杂不堪,但有一个核心元素却永远在,不管好与坏,不管善与恶,不管怪异与狂傲,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在:信义。
南海鳄神,虽为四大恶人,却每次都认账叫段誉为师傅,处处护着段誉。他笨吗?能为恶人,自然不笨,但却讲一个信义!任盈盈,魔教教主之女,见过人心险恶,但为何相信大和尚会信守承诺?大和尚为何又相信一个魔教中人,不用脚链,就能安心被困?都是相信彼此会遵守同一个逻辑:信义。
江湖上的道义,是一种缺失已久的秩序。当我们无法信任法律,无法信任政府,无法信任他人时,我们就会为哪些稀缺的,难得的信义所感动:觉得那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社会啊!
为此,我们甚至能够容忍那一点残暴,那一点混乱。乱世哀歌,人命如狗,如果常有信义在人间,那也是美好的世界。当人心险恶,当人人自危,又人人蠢蠢欲动,希望有所发展与突破之际,纵然会遭遇失败,困苦颠沛,但如果还有信义在,那也是值得追求的世界。
我们爱金庸的武侠吗?我们更爱我们现实里最欠缺的那个东西!为什么我们翻古代的故事,当读到干将莫邪的儿子赤,当有人给他说可以帮他报仇时,宁愿把自己的头割了给陌生人,会感慨无比?为什么读到夷门老者侯嬴,望风刎颈送信陵君,会唏嘘不已?
故事一定是真实的吗?不一定,但是我们希望他是真实的。因为这是苦难的普通人,在乱世里,所残存的那一点美好希望。
只是,而今世人还在,信义却渐行渐远。
我们努力追求的希望,信义,法律,都没有了,都不足信任时,这江湖,还是从前的那个江湖吗?!
江湖越来越乱,大侠越来越少,可是金庸先生却一骑绝尘,世间再无踪影!在那模糊中,那消隐里,谁还能给我们以安慰,以蛰伏,以坚韧等待的力量?念及此,岂不感痛?!
又想起我大学好兄弟那句:
如今,只剩下踽踽独行的自己。
— 往期回顾 —
这是我的二维码,
给我聊聊你的金庸吧!